王鼎雕像。
展现王鼎生平的浮雕墙。
游客在王鼎纪念馆参观。
在近代两次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,有两个蒲城人分别以死谏和兵谏的方式挺身而出。兵谏,即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作为发起人之一,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;死谏,则指晚清军机大臣王鼎在圆明园尸谏谢国。
张学良、杨虎城兵谏蒋介石,举国皆知,自不待言。与之相比,王鼎死谏道光皇帝旻宁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知晓。10月中旬,记者走进位于蒲城县奉先街道达仁巷54号的王鼎纪念馆,探寻100多年前王鼎的传奇故事。
国之大臣,尸谏成仁
“蒲城素有‘将相故里’的美誉,‘将’指的是杨虎城,而这‘相’,就是我们所在的这座房屋的主人——王鼎。”10月12日,记者跟随王鼎纪念馆讲解员朱婷婷的脚步,穿梭在古朴的关中四进式民居建筑里,100多年前王鼎尸谏成仁的故事徐徐展开……
王鼎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幼时家里十分贫困。“我们蒲城至今还传颂着王鼎幼时苦读的一些故事,尤其是‘半斤面’的故事,流传很广。”在“砥砺成才”展厅,朱婷婷介绍,相传有一年王鼎家里断炊,母亲原氏让王鼎外出借粮。作为一个读圣贤书、自视甚高的年轻人,王鼎无奈放下书本,拿起一个面袋子,往亲友邻舍家求告,可自东家到西家,从前巷到后巷,最后只借到半斤面。这让王鼎羞愧万分,于是他提笔写下“半斤面”3个字,贴于读书的案头,以此激励自己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嘉庆元年(1796年),29岁的王鼎得中进士,列第二甲第三名,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。查看王鼎年谱,可知王鼎曾先后任江西学政、军机大臣、户部尚书、直隶总督、东阁大学士等要职,并先后加封太子太保、太子太师衔。道光皇帝这样评价王鼎:“国之大臣,先乎品行。命赞枢机,言谨事敬。职司度支,精勤报称。靖共乃心,以襄庶政。”
王鼎任要职期间,“鸦烟流毒,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”,于是他力排众议,力主禁烟,向道光皇帝举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鸦片战争爆发后,王鼎又力主抗战。
鸦片战争失败后,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,发配伊犁。为使林则徐有一个“戴罪立功”的机会,王鼎上疏奏请朝廷允许林则徐协助他在开封治理黄河。不料治河工程庆典之日,王鼎等到的依旧是“林则徐于合龙后,仍着往伊犁”的圣旨。于是他又星夜兼程进京,向道光皇帝力荐林则徐是不可多得的贤良之才,并面叱穆彰阿、琦善为祸国殃民的秦桧、严嵩。道光不听,王鼎又多次进谏。有一次,王鼎甚至拉住道光皇帝的龙袍苦谏:“皇上不杀琦善,无以对天下;老臣知而不言,无以对先皇!”道光不悦,甩袍下殿。
王鼎遂决心尸谏!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(1842年6月8日),序近仲夏,时已黄昏,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湖光塔影,颇显清幽。道光皇帝与穆彰阿等一众枢机大臣正在勤政殿议事,而身兼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王鼎本应病休在家,此时却穿着朝服、手持装有奏疏的大红封套来到园中,默默坐在离勤政殿不远处的昨斋庭等待……穆彰阿等人退直后,闻知赶去与王鼎相见,却赫然看见身怀那件沉甸甸大红封套的王鼎已经悬挂于房梁之上,自缢身亡,时年75岁。
王鼎在其遗疏中疾呼:“条约不可轻许,恶例不可轻开;穆不可任,林不可弃!”但王鼎的死并没有唤醒庸碌怯懦的君王和同僚。在王鼎死后的第81天,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南京条约》,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。
远在伊犁的林则徐惊闻噩耗,悲痛万分,写下《哭故相王文恪公》(二首),其中一首这样写道:“廿载枢机赞画深,独悲时事涕难禁。艰屯谁是舟同济,献替其如突不黔。卫史遗言谁永撼,晋卿祈死岂初心。黄扉闻道犹虚席,一鉴云亡未易任。”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林则徐被任命为陕甘总督。上任前,林则徐亲自到坟茔前祭奠王鼎,并在蒲城守心丧3个月。
端方正直,清白传家
“为官期间,王鼎长期在刑部任职,以‘端方正直’著称于世,曾赴9省审理过40余起重案、要案、疑案,即使是封疆大吏、皇亲国戚,他也照查不误。尤其以查办浙江德清县徐蔡氏冤案最为有名。”在“显赫政绩”展厅,朱婷婷说,道光五年(1825年),德清县民妇徐倪氏因为自己奸情杀死儿媳妇徐蔡氏后,买通各级官吏,致使案件三年不决。新任按察使王惟恂审理此案,连受阻挠,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自缢,朝野震惊。王鼎复审,艰苦查访,仅用两月就使案情真相大白。涉案巡抚一人、知府四人、同知二人、知县四人以及许多县吏、仵作,均受惩处,时人传颂王鼎为“王青天”。
端方正直的王鼎,不仅严以律己,对家人及子弟辈也要求甚严,从学习、修德、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。
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王鼎的儿子王沆从京城回到陕西参加乡试。王鼎担心儿子利用自己的威望拉关系,一再写信郑重叮咛:“主考皆门生,我在京俱不令进门见面,到省城时勿见客,尤不可见官长,更嘱董桂等勿在街上行走,力杜嫌疑,以正自持,是为至重。”王鼎还用毛笔在重要处加双圈以示强调。同时,王鼎还在致子书信中提出持家四要,“少见人,多读书,遇众谦,出言慎”,要求儿子王沆用功读书,加强修养。王鼎73岁时,仍对已做了翰林院庶吉士的王沆悉心指教,在《训子诗》中写道:“吾家家范是诗书,喜汝当今弱冠初……立德言功皆不朽,时时珍重好居诸。”
蒲城当地至今广泛流传着一则“六尺巷”的美谈。王鼎纪念馆东侧不远处,有一条南北向的巷子。巷子南口西侧的墙角下方,镶嵌着一块被涂了油漆的长方形界石,不是很显眼。 仔细观察,这块界石上有两列字:墙外余地三尺,栽树五株。
“这十个字承载着王鼎一段高风亮节的佳话。”朱婷婷说,王鼎在京为官时,邻居因宅基地的事情,与王鼎的家人发生纠纷。于是,家人写信告诉王鼎,希望他能帮忙。王鼎看到信后,将明代诗人林翰的《戒子弟》诗稍加修改寄给家人:“千里捎书为一墙,让他几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依然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王鼎的家人看到这封信,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,主动向西让出三尺。邻居见此甚为佩服,也主动向东让出三尺。后来这条巷子便被称为达仁巷。
此外,王鼎还大力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,多次兴办义学,筹创义田,设立义仓。正如《王文恪公墓志》上所书:少食贫,既贵,不改寒素,奉入所余,辄以赡亲友。
百年积淀,世代传承,王鼎家族的家风家规规正着每一个后人的成长轨迹。王鼎五世孙王菊人跟随杨虎城走南闯北,任其机要秘书,遭国民党逮捕被严刑逼供,依旧坚贞不屈;王鼎六世孙王雅茹学医,于1952年远赴宁夏支援大西北建设……
弥历百年,世间流芳
10月10日,来自渭南市临渭区的刘婷带着家人走进了王鼎纪念馆。“早就知道我们渭南有这么一位英雄人物,今天到此一览,对王鼎的事迹有了详细的了解,对他的精神气节更加佩服了!” 刘婷说。
据统计,自王鼎纪念馆开放以来,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150多万人次。
1997年6月26日,香港回归前夕,王鼎六世孙王丽棽遵照父亲王菊人的遗愿,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王鼎故居捐赠给国家,用于建立王鼎纪念馆。
“刚开始那几年,馆内的设施相对简单。2003年我刚上任的时候,馆里就只有4间房,2间布展、2间办公。之后,在省、市、县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王鼎纪念馆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。”10月12日,王鼎纪念馆53岁的馆长马巧文说。
据她介绍,王鼎纪念馆在原来的基础上,重修了面阔3间、进深8米、抬梁式建筑的门厅,又维修了砖木结构的过厅3间、后厢房6间、廊房6间;搜集了《内阁奉上谕》《谕赐晋赠太保、予谥文恪原任大学士王鼎祭文》《王氏祠堂增置义田碑记》等有关王鼎的碑石30余通陈列于纪念馆廊房内;按照正德为先、廉政为本、家风为基的思路,建成了“砥砺成才”“显赫政绩”“尸谏成仁”“家风家训”“艺术成就”“碑刻菁华”“千古流芳”等7个展厅……纪念馆内还竖起了一座3.6米高的古铜色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。塑像头冠一品花翎顶戴,身着长袍官服,戴着朝珠,右手压案,指关节暴起,左臂背后,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,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。
2008年,王鼎故居被列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;2011年,王鼎纪念馆又被命名为“渭南市廉政教育基地”。
不仅如此,王鼎纪念馆充分发挥纪念馆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作用,采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宣传教育模式,邀请蒲城县图书馆、蒲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单位来纪念馆开展廉政教育,走进蒲城县桥山中学、党睦中学等学校开展学生成长大讲堂。
今年,依托渭南市廉政文化“一轴四点”工程,王鼎纪念馆对馆外的场地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,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,对附近的街巷进行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。沿着达仁巷行走,巷道两边“山惟重厚载万物,海以宏深纳百流”“少见人,多读书,遇众谦,出言慎”“图书左右天满香,烟月高深地位清”等王鼎的诗词语句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。
打开历史的橱窗,拂去时光的灰尘,回望王鼎传奇的一生,没有人不被他的风骨气节所折服。如今,我们可以静静地站在王鼎纪念馆里,告慰王文恪公: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早已过去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!(2020年12月7日《陕西日报》)(记者田锡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