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作风的形成,有多种因素,为官者的品行引领、道德示范至关重要。
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《祭薛中丞文》写道:“公之懿德茂行,可以励俗;清文敏识,足以发身。”薛中丞乃薛存诚,他以刚正不阿著称。韩愈称赞他的高尚品德与卓越行为,足以激励社会风俗;清雅文章与敏捷才识,亦能彰显自身价值。白居易在《薛中丞》一诗中,也用“直道渐光明,邪谋难盖覆”,描绘了薛存诚作为道德标杆的形象。
“水清沙自洁,官贤弊自绝。”历史证明,社会风气的变化、官场生态的改变、从政环境的优化等,都与为官者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导向有关。为官者懿德茂行,不仅能感染身边人,净化官场作风,还能造福一方、振兴一地,以新风尚改变旧习气。《明史》记载,年富以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为官箴,尚清廉、守公正,震慑贪吏,赢得民心,促使国家治理令行禁止,社会生活安定有序。年富任山东巡抚时,山东官场风气为之一振,“官吏习富威名,望之詟服,豪猾屏迹”。
风成于上,俗化于下。历史上,还有以“不贪为宝”的子罕、“四知拒金”的杨震、“悬鱼太守”羊续、“不受一钱”的邓攸、“不持一砚归”的包拯、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、“不取民之脂膏”的张伯行、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郑板桥等,都以自己的为官之德、为政清风、为人品格,改善了政风,影响了民风,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。他们的懿德茂行,似一脉清流,净洁着一方水土,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。
我们党在延安时期,曾锻造了“延安作风”,并以此打败了国民党的“西安作风”。“延安作风”就是当时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良好品德、党性修养铸就的。在延安,朱德“甘为民仆耻为官”、林伯渠“革命先锋一老牛”、徐特立“生活简单如老卒”……像这些革命前辈一样,很多党员干部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,和群众打成一片、融为一体,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,形成了“十个没有”的政风社风民风。党员干部的这种品德修为、作风形象,给延安带来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,让各界人士看到了希望,让人民群众有了依靠,也让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。
回顾党史,一代代党员干部用自己的懿德茂行,纯洁了党风,纯正了政风,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,坚持自上而下、以上率下,狠抓作风建设。八项规定一子落地,作风建设满盘皆活,党风政风焕然一新,社风民风持续向好,我们党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信任拥护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事事处处讲党性、重品行、作表率,以自身模范行动立起了作风建设新标杆,让好作风新风尚化风成俗。
当前,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。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在学习教育中强化政德、增强党性、砥砺品格,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,以自身的过硬作风推动形成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,不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。